让历史文物资源活起来,让文化网络空间亮起来,让民族精神内核传下去,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。黑龙江省博物馆积极尝试文物事业改革创新和数字互联工作,开创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新气象,依托馆藏文物,推出《粽飘香 舞端阳——黑龙江省博物馆端午民俗线上展览》,邀您相约龙博,粽情端午。
端午,农历五月初五,端是“开端”、“初”的意思,初五可以称为端五。农历以地支纪月,正月建寅,二月为卯,顺次至五月为午,因此称五月为午月,“五”又为阳数,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、端阳节。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,如:午日节、重五节、艾节、夏节、诗人节、龙日、屈原日、诗人节等等。虽然名称叫法不同,但总体上说,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。端午节,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,与春节、清明节、中秋节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。2006年5月20日,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端午节的由来
关于端午节的由来,说法甚多,诸如:纪念屈原说;纪念伍子胥说;纪念曹娥说;驱避恶月恶日说;吴越民族图腾崇拜说等等。
一 纪念屈原
屈原,战国时期楚国大臣,因遭人陷害而流放,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。传说屈原死后为蛟龙所困,世人哀之,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,以驱蛟龙。当地百姓为打捞屈原尸体,争相划进洞庭湖。以后,在每年的五月初五,就有了龙舟竞渡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的风俗,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
二 纪念伍子胥
伍子胥,春秋时期楚国人,父兄均为楚王所杀。子胥投奔吴国,助吴伐楚。后受吴国太宰陷害,被吴王夫差赐死。死后,夫差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。相传,伍子胥含冤死后,化为涛神,世人哀而祭之,故有端午节迎涛神、纪念伍子胥之说。
三 纪念孝女曹娥
此说出自东汉《曹娥碑》。曹娥是东汉上虞人,父亲溺于江中,数日不见尸体,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,昼夜沿江号哭,过了十七天,在五月五日投江,五日后抱父尸出,就此传为神话,故有纪念曹娥之说。
四 驱避恶日
古代人们认为五月是毒月,五日是恶日,相传这天邪佞当道,五毒并出,为不吉之日。五毒,即蝎、蛇、蜈蚣、蜘蛛、蟾蜍。薰苍术、白芷,喝雄黄酒就是在恶月采取的预防措施,用雄黄酒涂小儿耳鼻、肚脐,消毒杀菌,以驱毒虫,求小儿平安。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抹在小孩额上画“王”字,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,以用虎辟邪。
五 吴越民族龙图腾崇拜
古代吴越之地是水乡泽国,人们以渔猎为生,而水中蛇虫之害最甚,因此对蛇产生出了一种敬畏的心理。“龙”便是对蛇神化的产物。吴越人将龙用在舟船打造、装饰和纹饰上,也是出于图腾崇拜和船在水中不受伤害的良好祈愿。这种龙图腾崇拜是端午节风俗形成的渊源之一。
二 端午的主要习俗
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,内容主要有:女儿回娘家,挂钟馗像,迎鬼船、躲午,贴午叶符,悬挂菖蒲、艾草,游百病,佩香囊,备牲醴,赛龙舟,比武,击球,荡秋千,给小孩涂雄黄,饮用雄黄酒、菖蒲酒,吃五毒饼、咸蛋、粽子和时令鲜果等,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,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。
第一组 挂钟馗像
唐开元年间,唐玄宗得了疟疾,一月未好。忽一晚梦见两鬼,一大一小。小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袋和玄宗的笛子,绕殿奔逃;大鬼戴帽子,袒露两臂,脚穿靴,抓住小鬼,挖出眼珠子,将它吃掉。玄宗问大鬼:“你是何人?”答曰:“臣下钟馗,来应武举,不中,誓为陛下除天下妖孽。”玄宗梦醒后,病也好了,遂召画工吴道子画钟馗像,并分赐群臣。这样,民间就形成了以钟馗辟鬼的习俗。
斗草、悬艾叶菖蒲
南北朝时称“踏百草”,唐代称“斗草”或“斗百草”。其玩法大抵如下:两人各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,然后相互交叉成“十”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,以不断者为胜。插艾和菖蒲也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,以菖蒲、艾条插于门眉,悬于堂中,以驱邪辟鬼,可使身体健康。胶东地区的许多地方还有采药习俗,车前子、紫花地丁、小麦苗等等都可以做药材用。
三 系五彩线、佩香囊
五彩线,又称长命缕。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,或悬于门首,或戴小儿项颈、手臂,或挂于床帐、摇篮等处,俗谓可避灾除病、保佑安康、益寿延年。端午节小孩佩香囊,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,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。
四 贴剪纸
端午节张贴剪纸的习俗,在山东长岛县北面的几个岛,如砣矶岛、大钦岛、小钦岛、北隍城岛还保留着这一古老的风俗。剪纸有黄牛、贴桃、虎、狮、葫芦,房门上贴葫芦、宝剑,窗上贴虎、猫,凡是住房有孔通外面的地方都要贴。剪纸大都是表现多子多福多寿,富贵有余、人丁兴旺的吉祥寓意图案,反映了人们祝福平安、祈求美好的愿望。
五 射柳、打马球
射柳、打马球是北方端午的传统习俗。据史料记载,金代就有端午射柳风俗,至明代,则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。马球在三国时期就已出现,唐、宋、辽、金时都曾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,至明代,马球仍在流行。时至今日,射柳风俗已经消失,不再为人们所知。而马球在清中叶消失之后,近年在西安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,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再次出现在中华大地上。
关于端午的起源说法很多,其中纪念屈原之说,影响最广最深,占据主流地位,是人们赋予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,表达了人们对爱国诗人的崇敬之情,这种价值被世世代代的人们所认同,也彰显了热爱祖国的精神内涵。但不论哪种说法,都反映了一定时期、一定地区人们对生活、人生以及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,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。